|
|
 |
行业动态 |
|
|
|
|
筚路蓝缕二十年 不负厚土不负天 |
|
来源: 陕西翠草碧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3/11/5 字号:大 中 小 |
|
 |
|
二十年来,每当秋收忙罢,晚秋初冬,一场以科技为主要元素的农业盛会总会如约而至。在庄稼汉的口中,这场盛会满是传奇;在农民的心中,这场盛会无可替代。这是一场20年不懈进取的寻梦旅程,这是一代人矢志不渝的逐梦坚守,这是无数农民迈向幸福的圆梦起点。 这个筑梦的地方叫“杨凌”,托举梦想的那双“臂膀”就是常在农民梦中萦绕的那个名字——中国杨凌农高会。 这场为了让天下耕者有更多收获,让每一颗种子都能饱满丰收的科技盛宴,像一份礼物,20年如约送给每一个对农业怀揣梦想的人们,从不辜负,从不落空。 “勇担重任,不负期望。办农高会就是给群众带去真实惠。”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的话说得就如同20年来脚踏实地,一路走来的农高会一样实在。 “开创,为了耕耘者的朴素期望” 漆水河蜿蜒流经杨凌,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这条孕育了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河流,都会在武功东河滩见证延续了几千年的集会——河滩会。相传发起和创办这场千年集会的正是被誉为“天下农师”的农耕始祖后稷。 在这个135平方公里的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里,后稷化做雕塑静静伫立在高高的教稼台,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他的精神。上古的后稷或许不会想到,今天,一群循着他的脚步坚实走来的后生会步他后尘,会创办出一场改变农业,改变农村,改变农民的科技盛会。 初创总是艰难的。很多老杨凌人都记得第一届农高会时的情景。“那个时候不叫农高会,示范区也没有成立。”2013年52岁的李台社区居民李至诚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候叫农科城博览会。当时没有现在条件好,逛个会要去7个地方。水保所一个馆,植物所一个馆,西农一个馆,光走路了。”当时32岁的李志诚正当壮年,他告诉记者“是10月份开的会,老科研中心挂个牌牌就算是开张了”。虽然条件简陋,但效果却出奇地好,“人都来了,扶风的,武功的,周至的;宝鸡的,西安的,渭南的,把杨陵火车站和老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为农民办一场有用的展会!”抱着这个简单初衷和所有耕耘者的朴素期望,首届农高会办了起来,而且就办成了。“第一届结束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高兴,虽然很累,但看到老百姓积极参会的情景,心里脸上都是喜悦。”当年参与办会的一位同志至今还记得,总结会上,有位领导问大家明年还要不要办会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办!”坚定的声音几乎震动了会场的天花板。农高会也从这一刻起,背负起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渴盼的期望,破冰前行。 “跨越,聚点点星光成明日朝阳” 1997年不管是对于杨凌,还是对于农高会,都是一个尤其重要的年份。1997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我国唯一国家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自此,原来分散在杨凌的优质科教资源开始整合、集中,点点星光开始凝聚成日后夺目的明日朝阳。已经办了三届的农高会也迎来了跨越,为参加展会的人们带来了机遇和梦想。 1997年第四届农高会上,渭南农民李永红头一次尝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甜头。“当时,我在会上看到了秦薯4号这个品种,花了100块钱买种子,回去育成苗子卖,一季就卖了1000块。”这次在农高会上逛出来的致富经历,彻底改变了李永红。自此,他每年都来农高会充电、取经、开阔眼界,老李种植的红薯良种从一个增加到了十几个,薯苗从省内卖到了省外的山西、甘肃等地。2007年,李永红干脆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永红薯业”,现在他从观众摇身一变成了农高会的铁杆参展商,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红薯大王”。 从第七届农高会开始,展会正式定名为“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主会场也开始固定设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A馆)。第八届后陆续新建了实用技术馆(B馆)和国际展览中心(C馆)、农业机械展区(D馆)。到2011年的第十八届农高会,展馆展区已设置为A、B、C、D、E、F、G七个基本固定的场所。 正是因为有了杨凌示范区凝聚的合力,杨凌农高会才会规模越办越大,档次越办越高,影响力越办越广,实效性越办越强。杨凌示范区为农高会注入青春涌动的发展活力,目前,杨凌农高会已成为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农业部等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4个国内外机构共同协办的我国两大5A级综合展会之一,在中国农业科技领域享有盛誉。 “担当,新起点上凝聚创新力量” “每年的农高会都有新鲜可以看。”来自山东德州的王顺贵已经是连续3年自费逛会。作为一个农业合作社的社长,每到11月他都会组织社员不远千里来杨凌“取取经”、“淘淘宝”。 创办20年来,杨凌农高会对参展客商和参会群众的吸引力一届大过一届,靠什么?创新。创办20年来,杨凌农高会参展层次和办会水平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成果及产品在此得到展示,展会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农高会还全面把握了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新动向和“三农”的新需求,以内容丰富的活动,全面反映了农业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 不断深化的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则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参展参会及合作。此外,杨凌农高会还格外注重办会实效,使所有参展参会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群众都能通过农高会获利受益,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三农”融合发展新途径发挥日益关键和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新起点上凝聚创新力量,在踏实进取中谋求崭新跨越,是20年来农高会的奋力担当和自觉。 杨凌农高会自举办以来,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近2000多万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达3553.73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世界农业科技交流,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思路,创新展会运作模式是杨凌农高会的未来,只有以更开放的姿态,才能把会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如是说。 未来的杨凌农高会,将着力在提高展会国际化程度,扩大展会影响力;提升展会专业化水平,增强展会吸引力,坚持开放办会;提高展会的市场化水平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发扬传承杨凌艰苦创业精神,以打造国际化展示交易平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农业产业体系服务平台为己任。打造农高会‘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展会著名品牌,让‘杨凌符号’烙印在办会理念和展会活动之中。”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树高千尺,根扎厚土。杨凌农高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松散到紧凑,从形式简单到内容丰富,从面向全国到走向世界,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20年风雨兼程,杨凌农高会唯一不变的是对农民的挚爱,唯一坚守的是对科技的信仰,唯一不辜负的是对厚土和苍天的担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