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翠草碧叶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李治民在南郑何家沟种植基地手捧水稻露出丰收的喜悦
提起“万众创新”,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科学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其实,在农业领域,同样也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迸发创新创意才行。
也许有人会认为,搞农业无非就是“种+养”,老经验、老道道最重要,创新创意未免有点“虚”。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张家港市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用自身的多年探索和实践告诉大家,即使是传统的种种养养,有了创新创意,也可以大作为。该场在220余亩水塘中,套养8万只螃蟹、6万尾鳜鱼苗,三分之一的水塘还要种上调节水体生态的“芦苇稻”。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创新创意。据了解,这种鱼蟹稻“三位一体”种养方式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220余亩水塘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做到了精打细算,与苏州传统农业注重的“精耕细作”一脉相承,也十分契合苏州农业现实条件;二是生产效益大大提高,试验套养的30亩水塘亩均净收入超过1万元。现代农业的关键词是“高效”,否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会成为空谈;三是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且可观。当前,如何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课题,即农业发展到今天,事实上已经很难摆脱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有机、高效与高产、丰产之间似乎变成了一道难以划上等号的无解题。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的可贵之处在于,用自身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证明,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所谓的无解题其实是有解的。譬如,该养殖场在水塘四周,专门引种了一种“草坪草”,即使下雨,水塘里也几乎不见浑浊,因为正是水下和四周的草起了作用,保持了水土、净化了雨水;又如,套养螃蟹和鳜鱼,鳜鱼吃活体,螃蟹吃饲料,它们的食物链不冲突,不会破坏水塘的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芦苇稻”在炎夏处于旺盛生长期,不仅不会腐烂,还能吸收水塘里的氨、氮等作为养料,成为保持水体平衡的“调节器”。
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是苏州在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其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何破题需要迸发更多创新创意,像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等等一样,多做探索和实践。(来源:中国农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