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网友严建设(左二)、西安老方(左一)在品尝香喷喷的“翠草碧叶”大米饭
只有激活观念转变,才能助推制度建设。只有形成社会共识,才能凝聚社会协同。只有在价值观层面找到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点,达到合理共振,才能撼动现实层面的困境,并开辟一个更新、更美好的未来。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持续保持,不走样不变形,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要扩大影响,成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底色,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和法律保障,必须依靠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具有重大意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正是当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
所谓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社会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正式的条文制度,也可以是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所以,生态文明制度,既包括约束性的硬规定,也包括引导性的软规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生态文明中“文明”二字的核心要义。
如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先进的制度体系就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制度建设具有投入低、持续久、较稳固的特点,尤其是在当前,加强制度建设将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制度红利”。
我们对生态文明制度的认识是一个日益深化的过程。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中央和各地在制度探索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入快轨道。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耕地、水和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的内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完善经济政策,推行市场化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总结起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既包括针对各级决策者的决策和责任制度,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空间规划、责任追究、管理体制等,也包括针对全社会各类当事主体的执行和管理制度,如生态文明管理制度、有偿使用、赔偿补偿、市场交易、执法监管、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等。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领导力,改革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能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进程,特别是地方人大要加快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条例。按照建设“五位一体”布局要求,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绿色化”调整。此外,还必须形成生态道德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要将公民环境权明确地确立在宪法中,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
当前,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制定实施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美国的“绿色新政”,日本的“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德国的“绿色经济”研究议程等表明,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中国发展需要“绿色化”。世界“绿色化”大潮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
|